每年的九月底十月初都是冬棗大批上市的日子,河北黃驊市有28萬畝冬棗林,2004年還建起了年交易額達(dá)400多萬公斤的孔店冬棗專業(yè)市場。2005年十月中旬,記者來到黃驊,市場中卻冷冷清清,并沒有看到熱鬧的交易場面,幾十萬畝棗林上也都沒了棗子,難道今年收獲的四千萬斤的冬棗在短短幾天時間內(nèi)都全部賣完了?經(jīng)營了近五年冬棗生意的滕志芹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滕志芹:“這里面都是精品,精挑細(xì)選的。”
記者:“只有精挑細(xì)選的才入庫是吧?”
滕志芹:“對對。”
記者:“這個是幾級的棗?”
滕志芹:“這是特級棗。”
記者:“這種市場價格能賣多少錢?”
滕志芹:“出庫的棗市場上大概10元錢左右一市斤。”
經(jīng)過記者采訪,在孔店市場像滕志芹這樣存了幾萬斤冬棗的經(jīng)銷商不在少數(shù),記者看到市場里每個門市都帶有冷庫,少則存一萬多斤,多的達(dá)幾十萬斤,冬棗如此大規(guī)模的入庫冷藏今年是頭一次,直接原因就是今年產(chǎn)量激增。
黃驊市的冬棗種植規(guī)模迅速擴(kuò)大還是近幾年的事情,起因卻是因為幾年前幾個外地人的到來。1998年春的一天,黃驊市聚館村來了兩個外地人,張口便要以每株幾十萬元的高價購買村中的幾棵古棗樹。
黃驊市聚館村村民一:他要買一棵老樹,說花大價錢買一棵老樹,究竟他買一棵老樹做什么去,咱也不知道。”
黃驊市聚館村村民二:當(dāng)時我聽說花幾十萬買棵老樹。”
這個消息一傳出,村民們議論紛紛。對于這些外地人要花巨資購樹村民們從驚奇不解到有了一致的看法。
黃驊市聚館村村民一:不敢賣,別看屬于你管但樹也不屬于你個人的對不對?”
黃驊市聚館村村支書:給20萬人們也不賣給他,告訴他了,你給多少錢我們也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