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世界博覽會 見證德化陶瓷窯百年滄桑巨變
——福建富貴紅官窯文化研究所所長:魏芳漢
泉州,又稱“刺桐城”,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唐代,刺桐港就是我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在宋元時期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往外輸出的主要商品為西方堪稱比黃金還貴重的絲綢、瓷器。

德化陶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曾與江西景德鎮(zhèn)、湖南醴陵并稱為中國的三大瓷都。歷代以來,德化陶瓷業(yè)因政治、經濟變化盛衰輪回,卻始終綿延不斷。從宋至今,德化燒制的瓷器,享滿盛譽的有青白瓷、白瓷、青花瓷、彩瓷等。明代尤以德化何朝宗、林朝景等為代表。當時所塑造的宗教人物塑像,以觀音、達摩、羅漢等形象為主,體態(tài)勻稱,神情自然,衣紋線條優(yōu)美,衣裙飄然欲動,為收藏界所推崇的精品。現今德化陶瓷博物館館藏珍品(明坐巖觀音),即為明代何朝宗所作精品。
到了清代,德化窯以生產青花瓷為主,迄今所發(fā)現的清代德化陶瓷古窯址,都發(fā)現有青花瓷器,當時制作工藝已非常成熟,代表較高藝術層次。主要作品有人物故事、山水、松鶴、牡丹及一些宗教圖案等,并大量生產碗、盤等日用瓷。隨著海上交通的發(fā)展,德化的白瓷和青花瓷迅速傳播,銷往海外諸國,受到各國人民的高度評價,為世界陶瓷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成立了中華民國。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社會地位的提高,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德化陶瓷業(yè)進入一段新的發(fā)展時期。1915年,德化陶瓷藝人蘇學金(博及漁人)的“手制瓷梅花”,參加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并獲得金獎。萬國博覽會即是現今的世界博覽會的前身,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委托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力的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運動,迄今已經歷了百年歷史?梢姰敃r,德化陶瓷已譽馳中外。當時德化陶瓷具有代表性人物的還有許友義兄弟,其作品為西歐一些國家博物館廣為收藏。1930年,他們?yōu)橄捎锡埣o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羅漢”,形態(tài)逼真,曠古未有。1940年,當時的福建省政府于永安舉辦“省工商展覽會”,德化陶瓷參展作品除了壺、杯、碗、盤等日用瓷外,還有瓷雕《關云長》、《麻姑獻壽》、《精忠報國》、《花木蘭》等,做工極為精致,為當時德化窯的代表作。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陶瓷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銷售停滯,生產空前衰落,德化陶瓷業(yè)也未能幸免。據1938年10月21日《泉州日報》報道:“德化全縣工人失業(yè)三千余”,德化陶瓷業(yè)一片蕭條。隨著侵略的加劇,當時瓷器的最大銷場香港、廣州等地相繼淪陷。此后,以日產瓷為主的洋瓷大量進入,德化的陶瓷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浮光掠影,千瘡百孔。陶瓷業(yè)人員幾乎全線失業(yè),朝不保夕。傳統(tǒng)制瓷技術瀕臨滅絕,生產衰落,技術倒退,瓷質低劣,史無前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24日德化解放,德化陶瓷迎來新的紀元。陶瓷生產逐步恢復,窯場重新冒起黑煙,傳統(tǒng)的制瓷工藝得到搶救。1951年,晉江專署組織人員辦起了國營的瓷廠——國營利民瓷廠、國營德化勞改工廠,并辦起公私合營的人民瓷廠,使得奄奄一息的德化陶瓷業(yè)逐漸恢復一些生息。1954年德化陶瓷廠重視瓷雕藝術傳承工藝的恢復,開始組織建立瓷雕車間,三四年間,生產了以《陳三五娘》、《木蘭從軍》、《牛郎織女》、《蘇武牧羊》、《女民兵》、《母愛》、《愛和平》等傳統(tǒng)瓷雕作品,歷年展出都廣受好評。但接踵而至的文化大革命,又使德化陶瓷業(yè)再受打擊,車間被砸、產品被毀、從業(yè)人員解散、外銷被禁,部分瓷廠轉向生產毛主席雕像、毛主席像章及一些當代的英雄和生產人物,題材取向相對單一。特殊的時代,都有特殊的文化印記,特別是見證歷史文明進程的瓷器,更直觀地為我們留下深刻的時代烙印。德化文革瓷,是藝術與苦難共存,相得益彰而發(fā)展的結果,是被束縛的靈魂深處一種獨白與掙脫的體現。德化文革時期的雕塑精英們,以極高的藝術造詣,并作為那個時代的親歷和見證者,完整地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激情與無奈,主要作品有《赤腳醫(yī)生》、《田頭會計》、《知青讀毛選》、《白毛女》、《張思德》等。
直至文革結束后,德化陶瓷重放光芒,并得到空前發(fā)展,大量瓷器相繼出口。這里講述一個“里根杯”的故事。里根參選美國總統(tǒng)前夕,有一位菲律賓商人來到當時的德化紅旗瓷廠,要求生產一批帶有里根頭像的顯影杯,以贈送里根的支持者。但在當時,要生產這種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杯子,要得到外交部、省政府的批準。政府首肯后,紅旗瓷廠即成立攻關小組,層層把關,終于生產出了惟妙惟肖的里根杯,小小的一個杯子,體現了中國經過文革浩劫后,外交及通商已逐漸步入了開放正軌。
亂世黃金,盛世陶瓷。國家改革開放后,德化陶瓷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陶瓷燒制技術全面革新,以電代柴,改進燒窯技術,陶瓷燒制新技術得到了升華。德化瑩玉藝術陶瓷研究所蘇清河先生研制的瑩玉紅,以本地一種含有稀有元素的優(yōu)質高嶺土配合其他原料燒制而成,可與明代象牙白孩兒紅媲美,該技術于1992年獲得全國新技術新產品展評會銀杯獎。愛德華陶瓷研究所林睦殿先生,主持研究了玉白瓷、玉紅瓷瓷種。玉白瓷,細膩純凈,釉色潔白晶瑩,該產品瓷土采自高嶺珍稀土,十分珍貴,產品在強光透視下,白中呈黃色半透明,似脂如玉,1992年獲巴黎國際發(fā)明博覽會雷比那競賽特別榮譽獎,全國首屆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銀杯獎,其作品托珠彌勒、高興彌勒等曾分別贈送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并為英國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博物館、牛津大學阿斯莫林博物館收藏。2006年9月13日,中央電視臺4套《中國新聞》現場直播介紹了以只剩2噸左右的珍稀高嶺土為材料燒制的玉白瓷產品。
2004年初,德化富貴紅公司徐少東,經過長期不懈努力,反復試驗,終于用比黃金還珍貴的稀有金屬鉭,在1310攝氏度的高溫下,成功燒制了高溫紅釉瓷。高溫紅釉瓷,制作工藝復雜,燒制過程中,溫控差之毫厘,外觀即會走形,且銅紅釉對溫度也要求極高,溫度不夠則不成紅,過了色即褪去。并且,富貴紅公司一向將高溫紅釉瓷燒制得釉面無針孔,無黑點等瑕疵,實在是難上加難,俗稱“十窯九不成”,“千窯一寶”。該公司生產的37*37厘米的《天地方圓》,于2006年8月23日,登上了中央電視臺二套《鑒寶》欄目,這是自《鑒寶》欄目開播以來唯一入選的當代陶瓷工藝品。
2010年是德化陶瓷不平凡的一年,是喜獲豐收的一年。2010年6月在福州舉辦的首屆中國福州版博會拍賣會上,德化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許興泰先生生前的代表作,高88厘米的瓷塑作品《渡海觀音》以260萬人民幣的高價成功拍出。
2010年4月,德化陶瓷企業(yè)福建富貴紅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與上海世界博覽會聯(lián)合國館組委會簽約,世界博覽會期間,福建富貴紅陶瓷藝術品在世博會聯(lián)合國館進行展銷,并使用上海世界博覽會UN標志進行銷售。這對德化陶瓷具有劃時代意義,是1915年萬國博覽會德化陶瓷品展示的百年時空握手,情景再現。聯(lián)合國館是上海世界博覽會100多個場館中規(guī)格最高的場館之一,德化陶瓷器走進世博會聯(lián)合國館,不僅提高了德化陶瓷器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國陶瓷產業(yè)整體形象。
2010年6月,福建富貴紅官窯文化研究所工藝美術團隊耗時三年零二個月,查閱數千份資料及二十多萬文字資料,依托與福建紫金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中國第一家陶瓷工藝品納米技術實驗基地--富貴紅*紫金高嶺土納米技術研發(fā)中心平臺,制作出以陶瓷藝術與生肖文化相結合的《富貴紅12獸首》,并于9月8日在第14屆中國國際貿易洽談會上,以216萬人民幣報價展出,引起轟動。
德化陶瓷傳統(tǒng)文化沉淀深厚,厚積薄發(fā)。當代陶瓷藝術家們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承前啟后,發(fā)揚光大,形成了德化瓷雕的總體風格,同時陶瓷藝術家們又保持著自己的探索和藝術追求,形成各自的風格特點。當代德化陶瓷,繼往開來,燒制技藝更高超,材質更精良,藝術家們在延續(xù)祖輩的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致力于創(chuàng)新,力求超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與贊譽,使得中國瓷都德化在世界瓷雕業(yè)上獨領風騷,傳承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