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2011年度春拍中各大拍賣行的不俗表現(xiàn),似乎印證了中國這個“全球第一大藝術品市場”并非浪得虛名。而事實上,中國藝術品在屢創(chuàng)天價的背后并沒有向公眾展示出足夠的藝術含量,人為炒作、價格虛高、假拍的質疑聲此起彼伏。中國藝術品究竟能給人們留下什么?難道只是一些與藝術無關的驚人數(shù)字嗎?
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是由“洋爹媽”帶大的。上世紀90年代初,一批東南亞富商瞄準了中國當代藝術品數(shù)量大、質量高、價格低的特點,他們陸續(xù)來到中國大批購入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品。而這些富商把藝術品買回去,就放在庫房里靜待其升值。缺乏市場認知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品升值緩慢,但這一階段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很快,西方資本的介入讓中國當代藝術品駛上了快車道。通過一系列造勢,中國當代藝術品不斷升溫。2004年起,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開始一路高漲,從一幅幾十萬元飛速攀升至近億元的天價。今年4月,張曉剛的油畫三聯(lián)作《生生息息之愛》以7906萬港元成交。從拍賣數(shù)據(jù)看,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升溫無疑都是由海外拍賣所引領的,西方藏家也一直是中國當代藝術精品的收藏終端。
在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日益膨脹和暴利的驅動下,中國買家開始尋求翻盤的機會。但此時個人創(chuàng)作已被集約化、作坊式的生產(chǎn)方式所替換,藝術品被大批量生產(chǎn)以滿足市場的需求,這種生產(chǎn)模式下的作品無任何藝術可言,在收藏和鑒賞方面,中國藏家和普通群眾對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品并沒有表現(xiàn)出足夠的興趣,其投資也很難以收藏為目的,更多的只是反復倒手變現(xiàn)。
與中國當代藝術品相比,古董書畫被中國藏家廣泛接受,其價格也遠遠超過中國當代藝術品。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以4.25億元成交標志著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品邁入4億元時代,相比存世量較少的精品瓷器而言,書畫對于中國拍賣市場更具拉動作用。但不論價格如何,每件中國藝術品幾乎都在被市場肯定的同時也受到了社會的質疑,作偽、炒作、假拍的疑云一直籠罩著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今年6月,有記者通過暗訪對天價書畫的黑幕進行了曝光,中拍協(xié)也隨后表示天價拍賣存在違規(guī),將與相關部門聯(lián)合介入調查。
當人們驚嘆于拍賣行成交數(shù)字的巨大時,天價書畫作品的藝術內涵卻往往不能支撐起這一棵棵參天大“數(shù)”。那些愿意繼續(xù)挖掘藝術品真正價值的人反而從拍品和其流通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更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全部指向了藝術品市場的過度資本化。藝術資本化,是指藝術品市場通過資本運作,將藝術品當做金融資本的衍生產(chǎn)品,從市場中獲取高額利潤的過程。作為投資形式,藝術資本化本身無可厚非,但過度的資本化就會使藝術品逐漸符號化,最終將抹殺藝術品固有的藝術價值。
目前,中國藝術品強大的吸金能力毋庸置疑,但在資本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甘愿充當商人的角色,能給中國藝術品帶來希望的優(yōu)秀藝術家屈指可數(shù)。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泡沫不斷膨脹的當下,藏界更應該關注對藝術家的培養(yǎng),否則擎天巨“數(shù)”一旦倒下,中國藝術品市場將難以重振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