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1年的北京瀚海春拍中一件哥窯膽瓶以8,050,000元人民幣成交,再次證明了哥窯是屬于極高價值的名窯瓷器。對于哥窯的拍賣還可以追溯到1992初,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在拍賣預展時,在日本等地展覽過的一件宋代哥窯貫耳瓶。
該貫耳瓶與故宮首都博物館的一件藏品相類似,更加說明了其珍稀性。據了解,當時香港大收藏家歐百齡先生亦曾親自前往觀賞。“但遺憾的是那次的拍賣會被業(yè)界眾說紛紜,所以才拍到了千萬元,否則價位還會更高。”廣東省收藏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文物研究會理事何滿光先生說道。

作為資深的古陶瓷收藏家何滿光,被業(yè)界行家們稱之為“何伯”。根據何伯對哥窯器的探究,他認為哥窯的產地暫不可考。何伯告訴記者,宋代哥窯器物身上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其器形多以仿青銅器為本,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細。哥窯有瓷胎、沙胎兩種胎質;胎骨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黃等數種。由于釉層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其中胎質疏松者叩之聲音沙啞,呈色土黃,似欠火力,釉質凝厚如堆脂,釉色有粉青、月白、灰黃、深淺米黃多種。釉面均開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紋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如鐵線,兩者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釉中蘊含的氣泡密集,顯微鏡下如同凝聚的釉面則光澤瑩潤,油滑如酥、如膚微汗只感。器物口沿多精銳窄小,故厚釉難以留存而顯現胎骨黑色,此一現象傳統上稱為“紫口”,垂釉多在口邊下處形成略為高突的環(huán)形帶,除“官窯”外,是為宋代瓷器一絕。后世各窯口作品及歷代仿哥窯器均無此特殊現象。宋哥窯器底足工藝分為施釉裹足支釘燒和露胎圈足兩種,多數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稱之為“鐵足”。支燒者釘痕小若芝麻,此為宋器之共同特征;而器型的大小,則決定支釘多少。有些器內留有不等的支釘痕,采用疊套燒所致,此后無這一燒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齊或略圓,修足干凈利落,手抓不起。器型有貫耳瓶、八方杯、壺等,均為宋代初期所盛行。
何伯說:“至于何謂“宋哥”?何謂“后仿”,就必須要深入分析了解。例如明清以來仿哥窯器很多,大部分都是景德鎮(zhèn)所燒制。盡管是工藝精美,但較之宋哥卻欠缺一種古樸沉靜的韻味。”他還表示,若要對宋代哥窯器物有所全面認識,必須要做到唯物辯證,用傳統的目測加科學檢驗所得到的結果是最具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