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著名航海家鄭和,1405年﹙明永樂3年﹚率領由240多艘海船、27400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訪問了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遠航了7次。船上裝的3樣主要物品是:茶葉、絲綢和陶瓷。
云南陶器出現的具體年代,目前尚難明確,根據考古發(fā)掘材料估計約在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這時的陶器由于燒造工藝的不同,還出現了紅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種的陶器。
中國陶瓷最經典的審美創(chuàng)造青花瓷,是采用鈷藍顏料制作而成的。云南會澤所產的鈷礦原料(珠明青花料)就是當時的官料之一,著名的康熙青花就是采用珠明青花料制作。景德鎮(zhèn)、浙江、云南被稱為中國古青花瓷器的三大產地。
1953年12月7日,中國第一屆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江蘇宜興紫砂、云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紅陶(坭興陶)、四川榮昌安陶(1997年重慶直轄后,改為重慶榮昌)被文化部列為中國4大名陶。
當我們揭開歷史迷霧后的“云南陶瓷”,我們發(fā)現,它的歷史悠久、品種多樣、工藝精湛、產品精美。不僅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的珍貴遺產。

云南,彩云之南。這是天空賦予它的稱謂。
當光影交錯,時光輪回數千年,
我們發(fā)現,天空給了這片凈土以彩云,而大地卻也給了這片土地以恩賜,
這就是各色泥土。
千年陶土就誕生于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而它幻化出來的各種精美亦古樸的陶器:
漢代墓磚,唐代的瓦當、鴟吻,宋、元時期的青花瓷,清代的紫陶,如今仍存在于居家生活中的建水紫陶、華寧綠白釉陶,麗江金沙陶,永勝瓷器,祥云土鍋,傣族陶罐,
都讓人浮想聯翩,這是怎樣的延續(xù),賦予了它們如此美麗的生命氣息,
以至千年之后,仍覺出它們的好,讓人感慨光陰的厚待?
千年制陶史
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按時間來推算距今約6000年。
“云南出土的陶片都能證明它的歷史悠久,當時屬于少數民族的文化,與中原出土的陶片相比,主要是裝飾上的區(qū)別。”云南省紫陶研究會副會長、《云南陶瓷》作者馬行云介紹,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稱,先有陶后有瓷,陶瓷在古時主要以杯、鼎、罐為主。賓川白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fā)掘出罐、杯、鼎等陶片;元謀大墩子新石器遺址中,出土一件雞形陶壺,體形如蹲踞的母雞,栩栩如生,生動可愛,是云南最早的造型精美的原始工藝品。
馬行云說,云南從南詔國時期就盛行火葬,元、明時期火葬仍是云南最主要的葬俗。正因為如此,那時燒制的陶器主要用途之一就是裝骨灰之用。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經濟的發(fā)展,瓷器成為了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具。
人們把黏土加水調和后,制成各種器物,干燥后經火焙燒,制成陶器。陶器文化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陶器和磨制工具的出現,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與此同時,人們?yōu)榉乐固掌鹘浕馃蛩輸嗔眩谀嗤林袧B入砂石粉,燒制成泥質夾砂灰陶和夾砂紅陶。此類陶器多用作烹調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質陶和夾砂陶之分。
馬行云并非是云南人,但從來到云南的那天起,這個東北人便癡愛上了云南的陶器。他曾踏遍了云南各地,就是為了研究云南陶器,了解它們的歷史、文化、工藝、傳承與產業(yè)現狀。
據馬行云考證,云南的陶器自新石器時代起一直生產使用到明清時期,其中,以夾砂灰、紅、黑陶為主,宋以后開始大量使用綠釉陶。由于云南是多民族聚居地,部分陶器便帶有明顯的地方風格和異域文化。
這些具有民族特色亦有異域風情的陶器的出土,展現出了別樣的風采:漢代灰陶巫師立像,長舌雞冠,神情怪異,為全國其他地方所無;元代黑陶舍利塔式火葬罐,制作規(guī)整,造型獨特;明代綠釉印貼八仙雜寶陶罐,在紅胎上用印模印八仙人物、蓮花寶杵、雜寶等紋飾,再罩綠釉燒成,帶有明顯的云南地方文化與宗教特色。許多產品明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如安佛拉式陶壺、陶罐等。
從春秋戰(zhàn)國至西漢,云南進入了歷史上輝煌的青銅時代,創(chuàng)造了燦爛獨特的滇文化青銅器,這時,青銅器成為了主要器具,陶器逐漸減少。和其他地區(qū)不同的是,這時云南并沒有出現瓷器,而一直是陶器和青銅器并用。
直到元代,云南各地才出現了瓷器。
馬行云介紹,公元829年“南詔攻西川,連陷戎、嶲、邛諸州,12月南詔抵成都,俘子女百數萬人而去,南詔自是工文織與中國埒”。大理是南詔、大理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首先在這里出土大理國時期成熟的青釉器是理所當然。
元代是云南陶器青釉的發(fā)展時期,在經濟、文化、交通發(fā)達的地區(qū)多有發(fā)現。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10萬大軍乘革囊及伐渡金沙江平定大理,由于地方民族政權分散,閉關自守,有礙封建中央集權統一領導和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于是,公元1273年“立云南行中書省,初置郡縣”,把政治中心從大理遷昆明,從此云南成為全國行省之一。
是時,手工業(yè)隨著經濟發(fā)展起來,這與內地漢人的遷入有關。元代在“各路設人匠提卒司”,為管理手工業(yè)機構。云南土司管轄下的農奴只能耕種放牧,不得從事手工業(yè)。元代為了云南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就從漢軍中抽調一些為“軍匠”,或從民屯中挑選原從事手工業(yè)者為“匠戶”,手工業(yè)者不得轉業(yè)。世襲生產,精藝者則調入大都宮廷使用。
元代在云南的改革措施,對云南的經濟文化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并為明代在云南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這樣,到了明代,屯田人數達50萬戶之多,成為歷史上入滇人數最多的一次。而此時,云南出現了青花瓷器。
內地人大量入滇,他們不僅推進了云南的農業(yè)發(fā)展,而且也帶來了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其中不乏陶瓷手工業(yè)者,建水窯以“湖廣”籍命窯,另臨安府所轄華寧境內《重修慈云寺功德碑》載:“冶北里華蓋山下,大明洪武年間,有車姓江西景德鎮(zhèn)人來滇辦廠于此。為生活之計繼則汪氏、彭氏、高氏、仲氏,以及范、劉、柯、楊姓,因親及親,因友及友接踵而至,遂萃處焉……”這說明內地陶瓷手工業(yè)者遷移到云南促使陶窯的興起,明《云南通志》首次出現了“窯課”,云南窯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中,這與陶器以元代居多、瓷器以明代居多也相符合。
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大量進入云南,價廉物美且品種繁多,沖擊了云南的陶瓷市場,瓷器的產量逐漸減少,一些窯爐改燒粗瓷和細陶,多數窯址只能燒一些粗陶罐、盆、壇等。
窯燒里的千年秘密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蓞⒃旎忍烀,無極有來太極生。
素胎勾勒,鈷料呈色,釉下彩繪,猶如水墨畫般明凈素雅的青花瓷,姍姍而來。當我們走進云南陶瓷從坯胎到成品的世界,它們曾經在如母體一樣的窯中孕育燒制,其最終幻化出的千年風姿的秘密存在于這口口古窯中。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一次燒成。而據馬行云了解,云南產鈷料的礦區(qū)達幾十處,為燒制青花瓷器提供了質優(yōu)價廉的顏料。因此,云南大批燒制瓷器,特別是青花瓷器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千年以來,我們古人在云南縱橫起伏的山、蜿蜒曲折的溝渠河流邊,茂密的森林里,碼起了一壟壟長龍一樣的窯口,他們順著山勢搭建起了龍窯。在這龍窯里燒制出了一件件精美絕倫的瓷器。
龍窯又稱長窯,一種半連續(xù)式陶瓷燒成窯,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臥似龍而得名。
據考古發(fā)現,目前云南已發(fā)現的窯址約10多處,共有龍窯30多處,每處窯址旁均有大量的瓷片和窯具堆積。其中,已正式發(fā)掘的僅玉溪窯一處,其他未發(fā)掘的窯址有7處:紅河州的建水窯、祿豐縣的羅川窯和白龍井窯、昆明的灰土窯、玉溪的易門窯、大理的洱源窯、鳳儀窯、麗江的永勝窯。
在這些窯中,規(guī)模最大、產量最大的要數玉溪窯和建水窯。
建水窯位于建水縣城北1公里的碗窯村,分布在碗窯村北后山坡1平方公里的范圍內,F存舊窯、湖廣窯、潘家窯、洪家窯等瓷片堆積區(qū),占地4000多平方米。馬行云介紹,相傳宋代,碗窯村就開始燒造瓷器。后來窯業(yè)興旺,加之兼燒陶器,碗窯村便發(fā)展為上、中下3窯,成為滇南陶瓷生產的重要基地。時光流轉,如今龍窯的全貌已被破壞,窯旁堆積的大量瓷片和窯渣只能說明其曾經的輝煌。從考古調查發(fā)現判斷,建水窯主要燒制青釉瓷器、青釉印花和劃花瓷器,也燒制青釉青花瓷器。
玉溪窯是唯一一座博物館正式發(fā)掘的窯口,共有3處龍窯,約屬元末明初,有古窯和龍窯兩處。華寧窯的窯址位于縣城城郊。原突起上新建了現代化的陶瓷廠,所以已無法看清窯址的面貌,僅在瓷廠的圍墻邊挖了約3平方米的探方,發(fā)現了許多瓷片。從出土標本和探方的地層關系看,專家判斷華寧窯的燒制時間可能為明中期,主要生產青釉瓷器和青花瓷器。
也許是這種刪繁就簡的制作,到了清代中期,華寧陶仿燒河南圴窯瓷器,主要釉彩為月白、灰青和紅釉,器型有瓶、罐、爐、缽,產量較大,成為云南當地普遍使用的日用陶瓷。如今,一些人家還在使用俗稱“土碗”的碗具,事實上這就是華寧陶器,民國后期至今,華寧窯大規(guī)模燒制琉璃瓦等建筑陶瓷,成為云南地區(qū)建設陶瓷的主要產地。
古滇國時,生活在滇池和撫仙湖周邊地區(qū)的土著居民使用的是直釉杯和帶流壺等,有濃厚的長江下游地區(qū)陶器的風格。位于滇西北的民族則使用的是雙耳罐,這與民族遷徙有很大的關系。西漢時期,大量漢族遷入云南,至東漢初,古滇國衰亡,地方割據,這一時期,一部分漢族在夷化,一部分少數民族上層則在漢化,那時使用的陶器則與四川接壤地區(qū)的漢墓中陪葬陶俑一樣具有濃厚的川俑風格。
唐宋時期,云南地方自立為王,建立了南詔國和大理國。兩個王國均信奉佛教并實行火葬,而其陶瓷器以其價廉物美、易于儲存而成為當地最主要的葬具,實用器皿中,除高檔金銀器外,陶器占了主要地位,文房用品、建筑構件等均有相當水平,此時的云南陶器進入了巔峰時期。據考古調查,云南各地在當時均有陶瓷器出土,宋元以來的陶瓷器出土也遍布除迪慶州以外的廣大地區(qū)。
云南墓葬遺址出土的,在唐、宋以前主要是灰陶、紅陶、黑陶,元代大量出現了綠釉陶和壓模印花綠釉陶,并一直延燒至清初。瓷器在宋元時基本是青釉瓷,到了元末明初出現了大量的青花瓷并延續(xù)到清初。
在云南已發(fā)現的古窯址中,除昆明灰土窯外,都曾經燒制過青花瓷器,在元明時期的土墓葬中,普遍有青花瓷器出土。不論是窯址還是墓葬出土的瓷器,青花瓷所占的比重遠遠超過了其他陶瓷?梢哉f,青花瓷是云南陶瓷中最重要的品種。
在這一口口古窯中,我們見到了以火葬罐為主的器皿,其次為瓶、爐、盤、碗、壺、杯等。寶杵、蓮花、八仙、人物這些一抹抹青色勾勒其上,“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有來太極生。”清代龔軾先生此言著實不虛。
天青色世界里的干坤
云南陶器,盡管風雨千年,它仍自顧自地美麗著。
千年制陶史讓云南的陶瓷呈現出了民族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美麗。從那青、綠、藍的色彩里,我們看到了別樣的云南陶器,從那素坯勾勒出的青花里,盡管風雨千年,它仍自顧自地美麗著。
青釉瓷器是中國瓷器著名傳統顏色釉,又稱“青瓷釉”。在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并不是純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但多少總能泛出一點青綠色。同時,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一統稱為“青色”。
馬行云介紹,從史料記載和現代考古材料看,最初的青花瓷器在造型和裝飾方面與同時期陶器基本相似,說明它的制胎工藝來源于當時的陶器,而燒瓷上釉的技術則由內地傳入。這一時期的主要器型是盤、碗、罐、瓶,多數為素面不帶裝飾,以晶瑩透亮的釉色取勝。少數的瓷器飾有簡單的水波紋、幾何紋等。
云南陶瓷從大理州境內火葬墓出土的大理國青釉環(huán)紐斗笠形蓋、斂口貼印人物罐、附加堆紋青釉平底罐,其瓷化程度已相當好。在此之前應有一段青釉的萌芽期,而且和南詔細質釉陶有著淵源關系。
元滅大理國后,帶來了中原的制瓷工藝,云南陶器逐漸被瓷器替代。至明中期,除達官貴人的陪葬俑仍十分精美外,古典陶器已逐漸衰落。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它成熟于元代的景德鎮(zhèn),而云南則是在明代開始大量涌現出青花瓷器。明朝中期,云南的青花瓷器達到了鼎盛時期。云南陶瓷研究學者、原云南省博物館館長馬文斗曾著有《玉溪窯》、《星火南來》兩本書,據他考證,云南出土的青花瓷,當時產量達到了中國第二位,僅次于景德鎮(zhèn)。
“當時云南青花瓷的工藝是從江南傳過來的。但是云南人卻根據其地域、風俗和文化的不同,制作出的青花瓷特點不一樣。”馬行云說,產自云南的陶瓷泥料不一樣,釉色也不一樣,因此風格就不一樣。
“與浙江的青花瓷器呈現暗藍色、江西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呈現天藍色不同,一眼望去,就知道是云南的瓷器。特別是云南青花器上花紋密而繁多,題材以纏枝花、牡丹、龍鳳、魚藻、瑞獸、海濤及雜定圖案為主。”據考證,云南元明時期的窯址和墓中出土的青花瓷片數以萬計,窯址和墓葬出土的完整和較完整的青花瓷器大約200多件。主要有青花瓷盤、碗、碟、蠱、杯、瓶、罐、壺等。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在這片土地上,因為各個地區(qū)的土質和顏色不同,各地區(qū)的陶瓷器也呈現出了不一樣的特色。
明末清初,云南建水發(fā)現了五色陶土,開始生產紫陶,至清康熙年間,這里生產的紫陶“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花瓶裝水不發(fā)臭,花盆栽花不爛根,茶壺泡茶正濃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餿。
建水紫陶的名聲越來越大,以至之后與江蘇宜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并列中國4大名陶。建水紫陶主要生產的煙斗、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臺等物件,一時行銷國內外。至清光緒年間開始生產一種用于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又稱汽鍋,因燉出的雞肉味道鮮美異常而聞名遐邇。
而建水紫陶在全國聞名時,云南各地區(qū)、各民族的陶瓷工藝的發(fā)展也方興未艾。華寧釉陶、西雙版納慢輪傣陶、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麗江納西族金沙陶、大理鶴慶瓦貓,形成了現代的云南陶器系列。
之所以各地對陶器的稱謂不一樣,這與其工藝是分不開的。陶器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一種工藝,我們祖先就是以黏土為原料用手工制作,然后經風吹日曬而制成了精美的陶瓷器。
史前居民制造陶器的方法有手制和輪制兩種。在滇池周邊地區(qū)出土的陶器,先民將濕黏土用手搓成很長的條狀,然后用螺旋式的方法把泥條盤成器皿。有的則是直接把濕黏土捏成口型,如小罐、小碗、小杯等。還有一種更為原始的工藝,用草、竹、藤一類已經編織成形的器物為模子,將濕黏土涂抹在上面,放入窯內燒。出窯后,編織物本身燒盡而留下黏土容器,最后成品就是陶器?脊攀褚话阃茰y,史前陶器上的籃紋、繩紋就是這樣起源的。
相對于手制法,輪制法則是較為進步的制陶工藝。將黏土放置于輪上,手腳并用,慢慢轉動輪子制成陶器,F代則大部分已經使用電動方式制陶。
因了土質和工藝不同,云南陶器的類型也不同。
馬行云介紹,紅陶是最早在云南出現,它的燒成溫度在800攝氏度,根據考古發(fā)掘的資料,大理洱海流域距今6000年的南詔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李家山文化時期,都以泥巴質紅陶和夾砂陶為主,西雙版納的傣陶則具有代表性。
還有一種彩陶,它是用赭、紅、黑、白等色繪飾的陶器。“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馬行云說,它是在陶器未燒成之前就畫在了陶坯上,燒成后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在彩繪之前,先涂上一層白色釉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而花卉、動物、幾何形圖案繪于其上后方進行燒制,成品后顏色鮮艷,活色生香。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這些從遠古走來的美麗瓷器,成為人們平靜流淌的生活中無時不在的旁白,也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